1.学校情况
苏州市纺织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是1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的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学校有苏苑和高博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0余亩,资产达358.255万元。
学校2017年招生1196人,目前在校生总人数达3241人。2017年毕业生人数为478人。在校生毕业率达95%以上。以上数据相比2016年保持基本稳定。
学校现有教师120人,其中本科112人,硕士研究生6人。兼职教师5人。与上一年相比,专任教师人数略有增加。
学校自建客舱服务综合训练仓、形体房等价值400余万元的实习实训设施,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0.11,生均工位1.2个,生均纸质图书5册。与去年相比,继续保持改善。
2.学生发展
我校围绕“大美苏纺”的育人理念,在德育工作力行大美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关心班集体,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德育活动。
学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安排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课程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同步,以引导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更重视感性经验;既能运用演绎推理也会运用归纳逻辑推理,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校园文化、校园安全等满意度高。
学校严格按照省市对中职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2017年,国家免学费642.73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72.93万元,学校对贫困生资助金额2万元。
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创业课程和培训讲座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相关行业企业,增强职业发展意识。2017年,学校毕业生中约94%通过中高职合作办学进入高职院校深造,6%的学生走向社会就业。
3.质量保障措施
2017年,学校立足苏州工艺美术发展需求和家长调研意见,新开设美术绘画专业,共两个班,一个为对口单招,一个为普通中专班。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开齐开足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同时,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加强对接专业的课程衔接、内容匹配等。学校还进一步完善系部改革,进一步放权激活系部活力。
2017年,学校选派30名教师参加苏州市级培训,选派一名教师到吴江中专挂职锻炼进修。学校分别在春学期和秋学期备课阶段举办全员培训。平时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培训。
学校认真落实省市关于职业学校管理的规定,对教学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对学生在校时行为进行跟踪检查,对学生及各班级严格实行量化、细化管理;对教师加强道德建设和专业素养建设,教师在市级教学大赛中获得好成绩。
我校秉着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每年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开展“法制”“环保”“禁毒”“安全”“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组建了地平线摄影社等学生社团,建立青年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着力打造军训汇报表演和元旦迎新年文艺汇演,通过网上直播形成良好社会影响。学校获得苏州市职业学校文明公约展演二等奖,6个项目入围省文明风采大赛,1名学生代表苏州市参加全运会并闯入决赛。
我校党支部在吴中区两新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先后组织十九大精神学习专题党课、嘉兴南湖主题党日等活动。党支部书记刘冬铃发起成立了红色先锋爱心工作室,发动党员教师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积极引领和推动了学校发展。
4.举办者履职
学校继续以年均5%的增速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学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方案,并根据形势发展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5.特色创新
学校与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创新办学体制,探索出了中高职衔接办学的新模式即嵌入式办学,融合式发展。
一是空间上嵌入融入。根据双方合作协议,苏州纺织中专整体性迁入高博学院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高博学院有2幢教学楼以及一栋独立宿舍楼划归纺织中专使用,两校共处一个大校园,而各自又有相对独立的施教空间,嵌入融入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分与区隔。二是在管理上沟通融通。两校建立了完善的党政沟通机制,合作制定了纺织中专高博校区管理方案,形成了常态化校际联席会议制度,两校在地理空间嵌入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空间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专业上对接衔接。纺织中专在保留自有强势专业如公关礼仪、会计等的同时,根据高博学院的强势高职专业,在专业布局上逐步调整旧有专业的专业方向,与高博学院有关专业实现了对接同向发展。四是实训上共建共享。双方合作打造了一舱、一房、一间、十室的中高职共享型实训平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共建共享的基础性制度,为学生技能从中职水平向高职层次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6.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主要问题:
学校办学空间不足,滞后于学校生源连年增长的趋势;学校师资匮乏,制约了学校教育品质的做精做优;部分专业实训设备缺乏,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进一训练;随着生源规模的持续扩展,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学校举措:
(1)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和倾斜,努力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
(2)积极加强与有关高职院校的合作,复制嵌入式融合型办学模式,拓展办学空间。
(3)努力寻求场地资源,争取自建新的校区,实现办学空间的自主可控。
(4)向社会寻求师资,外聘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弥补师资不足。
(5)进一步加大实训设备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6)努力构建符合校情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充足安全管理人员,提升全校师生安全意识,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